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先来看看,什么叫“虎符”?
“虎符”就是古代的兵符。由于古人对老虎比较崇拜,认为它是百兽之王。同时在古代神话的“四神”之中,虎和龙相依相随。它主西方,属金是白色,也叫白虎,又被古人称作战神、杀神,有着惩恶扬善的神力。对此,应劭曾在《风俗通》中记载:“虎者阳物,百兽之长也,能执搏挫锐,噬食鬼魅。”
战国初期,北方游牧民族的成年男性特别崇拜老虎,喜欢将铜制的虎形装饰品系在自己的腰带上,以展示男性的威严和勇猛。
因此,古代的兵符一般都制作成虎状,称之为“虎符”,象征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。它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,采用虎符作为君王向地方官或驻军首领调兵的依据。
《汉书》记载:“初与郡守为铜虎符。”
应劭也曾写道:“铜虎符第一至第五,国家当发兵谴使者,至郡合符乃听。”
虎符的表面一般都有铭文,分成左右两半,右半由朝廷掌握,左半边则发放给统兵的将领,或者地方长官。而且,各地的虎符都是独一无二、专符专用的。一个虎符,只能调动一个地方的军队,绝不能用一个虎符调动其他地方的军队。
皇帝若要调兵遣将时,朝廷官员会持帝王保存的右半虎符前往,与地方军事首长所持一半对合验证,称为“符合”。如果符的两半能丝毫不差地完全对上,地方官员就会执行皇帝调兵的命令。如果两半虎符有明显不同,或者没法严丝合缝地对上,地方长官有权拒绝出兵。现代汉语的“符合”一词,即源于此。
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名叫“杜虎符”。它于1973年出土于西安郊区的北沉村,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中。
(杜虎符)
“杜虎符”长9.5厘米,高 4.4厘米,厚 0.7厘米,正面突起如浮雕,背面有槽,虎作走动形,昂首,尾端卷曲。虎身有错金铭文九行 40字,“兵甲之符,右在君,左在杜。凡兴士被甲,用兵五十人以上,必会君符,乃敢行之。燔燧之事,虽毋会符,行也。”
这段话把虎符的使用方法交代得非常清楚,只要用兵超过50人,必须要见到帝王的右符,方可调动。但如果遇到点燃烽火等紧急情况时,则不必勘验合符也可调兵。
虎符发展到唐朝时,因李唐王朝的太祖名叫李虎,避讳“虎”字,特下令改虎符为鱼符。不仅虎符的名称改变了,连形制也做了较大的改动。
武周朝时期还曾短暂使用过龟符,到宋代时又恢复了虎符,不过其材质更加珍贵,成了金虎符。
再回到最初的话题,为什么晋鄙见到虎符后还是不听调遣呢?
原来虎符一般要与玺书或诏书同时使用,才能调动军队。
虎符是发兵信号,而诏书则是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,以免造成统兵者滥用权力。同时也是对虎符的一种节制。晋鄙因只见信陵君一人前来调兵,不见诏书,遂产生疑虑,怀疑其中有假,准备奏明魏王确定后方才出兵。
信陵君无奈,只好命人杀死晋鄙,门客朱亥取出袖藏铁椎,当场椎杀了晋鄙。
信陵君夺得了兵权后,火速向邯郸而来。
恰在这时,楚国的春申君也带救兵同时赶到,加上赵国军队,三支军队奋力抗秦, 秦军节节败退,邯郸方才化险为夷。
晋鄙因为想看到两样齐全,因此丢了性命。
(参考资料:《史记》《汉书》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